Monument

地質紀念碑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溪流是輸送水的通道,也是將山上砂石送往平原與河口的通道。1972年曾文水庫啟用後,便從曾文溪上游規劃了一系列的攔砂壩,依序是達邦壩、達德安壩、福山壩、樂野壩、里佳壩與大埔壩,其中前五座是分布在鄒族的傳統領域。這些攔砂壩將砂石攔阻在河道上,避免流入水庫造成淤積,然而,卻也因此造成其溪流生態的破壞,更衝擊了鄒人的傳統漁獵文化。鄒人的土地之神,阿給.瑪梅有伊(ak’emameoi),創造了大地並掌管土地溪流,祂用水把不屬於大地的攔砂壩給消融,與自然合為一體。作品所展現的,就是曾文溪上游的攔砂壩──自然與人為共築的大型雕塑。切鑿的混凝土塊面是流水經年累月的雕琢,枯水期的溶解、豐水期的摩擦,是大自然的水力,是人為的力量,是時間與氣候共同完成的作品。這一座座橫亙溪谷的「地質紀念碑」,是自然給我們的啟示錄,見證阿給.瑪梅有伊的雕塑。
藝術家・Artist

陳伯義|Chen Po-i

1972年生於嘉義,2018年獲得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學位。拍攝面向多為臺灣人文社會與自身的連結,將鏡頭指向屬於臺灣的集體記憶。從事過攝影教學及策展等工作,是2023年臺南國際攝影節策展人,專長為攝影及海洋工程。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