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計畫

「土壤」如何書寫?「觸覺」如何思維? 除了歷史學家常討論沖積平原上的文明發展史外,海拔三百米以上的贊米亞(Zomia)高地抑或地下積累的考古遺址,又如何透過土層言說? 為了對溪流進行時間縱深的思考,策展團隊以曾文溪為主體展開對於上、中、下游不同地理、空間、族群的研究,也進一步追問「土壤」如何敘說、書寫?觸覺又如何思維?「土壤計畫」目前有以下幾個關注的點:歷史、族群、技藝。 歷史方面,透過考古遺址踏查,擴大對曾文溪理解的時間尺度。 族群方面,透過探索曾文溪沿線族群與土的互動關係,理解流域的土壤內涵。 技藝方面,以土壤作為敘事媒介,在陶土藝術家進到流域的聚落採集土壤後,與社區或部落工藝師合作進行「渡拔燒」與「茶山燒」。
如同「植生」所隱含的群集性、交織性與擴散性,「植生計畫」的開展過程與工作方法,是在特定場域的落定之後,持續透過多維度的點狀增生,從某個地方敘事或身體經驗的片段出發,交換下一個地方敘事的叢結與未來的路徑。在採集經驗所擴張的環境知識之間,以及空間創整過程中所凝聚的對話關係裡,交織層疊出多向度的行動生長軸線。
策展人
陳冠彰│Chen Guan-zhang
族群文化研究者,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2009年起與西拉雅族尪姨合作,開啟文化考究與故事採集,並從中觸碰到語言的散佚與「島語」敘事。近年關注議題有被排除原住民身分的平埔族群及鄒族獵人面對傳統與變動的權衡與協商。
展出藝術家
卓俞翔(新加坡)、梁瀚云、陳瑋軒、楊順發
種稻計畫── 黃金母子山

種稻計畫── 黃金母子山

茶山土發出熟悉的共鳴記憶

茶山土發出熟悉的共鳴記憶

陳瑋軒,「渡拔燒」,渡拔展區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