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如何書寫?「觸覺」如何思維? 除了歷史學家常討論沖積平原上的文明發展史外,海拔三百米以上的贊米亞(Zomia)高地抑或地下積累的考古遺址,又如何透過土層言說? 為了對溪流進行時間縱深的思考,策展團隊以曾文溪為主體展開對於上、中、下游不同地理、空間、族群的研究,也進一步追問「土壤」如何敘說、書寫?觸覺又如何思維?「土壤計畫」目前有以下幾個關注的點:歷史、族群、技藝。 歷史方面,透過考古遺址踏查,擴大對曾文溪理解的時間尺度。 族群方面,透過探索曾文溪沿線族群與土的互動關係,理解流域的土壤內涵。 技藝方面,以土壤作為敘事媒介,在陶土藝術家進到流域的聚落採集土壤後,與社區或部落工藝師合作進行「渡拔燒」與「茶山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