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區的街道發展,自四百年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安平建立熱蘭遮城,以及在現今的赤崁樓一帶建立普羅民遮城以來,歷經荷治、明鄭到清領時期,逐漸在移民開拓與貿易活動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廟宇為核心,同時包含商業、居住和交誼用途的街屋與街廓。
日治時期則為有效治理與現代化市容,更藉由多次的市區改正計畫,將部分小路取直,同時把街廓分割成更小區塊的放射與格狀系統。這些融合廟宇、新舊商店住宅、街廓等等社會性基礎設施要素的巷弄╱空間,長久以來,也為當地人拓展生活範圍與人際網絡,提供了相對自然且穩定的過渡。「巷弄」系列作品,即是以臺南市中西區的巷弄為基底,於清晨或日沒時分所攝,同時具宗教、住宅以及商業訊息的城市觀察與攝影書寫。
目前從事影像創作、評述與研究,兼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臺灣藝術大學副教授及Photo ONE臺北國際影像藝術節召集人。